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
本期刊登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陆地探测四号01星研制团队在工作中主动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故事和精彩感悟。
使命在肩 为国铸器 看到卫星顺利入轨,SAR天线徐徐展开,凝望着屏幕上一串串“工作正常”的数据,耳畔回荡着久久不绝的欢呼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陆地探测四号01星研制团队的成员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十五年磨一剑,他们终于实现了世界上高轨SAR卫星从“零”到“一”的突破。 必须蹚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线 “遥感卫星影像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源卫星每日至少过境一次提供灾区画面。”回忆起2008年,雪灾、地震……电视新闻中的画面成为中国人无法抹去的伤痛记忆,遥感卫星在救灾中发挥的作用激发了这支队伍的斗志——要让遥感卫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工作! 但在陆地探测四号01星发射之前,高轨SAR仍是国际上的空白。“必须蹚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高轨SAR路线。”在没有成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研制团队坚持自主创新,开展论证攻关。 天线是SAR载荷工作的关键。总体团队联合SAR载荷团队率先对天线方案进行探索,“我们要兼顾工程可实现性与观测效能。”在进行了大量技术调研,做了十几轮的方案论证和不断优化后,研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新的扫描方案,充分发挥出多种天线方案的优势,能够有效满足高轨SAR卫星的观测需求。 全新的方案,此前并无相关验证方法,如何验证方案可行,成了研制团队面前的一道坎儿。 传统的低轨SAR合成孔径时间为秒级,而高轨SAR合成孔径时间较长,需要采用低速平台才能完成验证。为了证明高轨SAR成像可行,研制团队创造性地设计了一款产品,模拟了高轨SAR的合成孔径时间成像,获取了真实的长合成孔径时间的SAR图像,验证了高轨SAR成像机理的可行性。 同时,经过详细调研,研制团队采用创新方法模拟高轨SAR成像参数,完成了相关试验,获取了不同场景下的成像结果,与此前的验证结果形成“双保险”,充分验证了高轨SAR图像的可用性和方案的可行性,为工程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咬紧牙关,不负重托 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往往困难重重。 由于高轨SAR卫星轨道高,对载荷发射功率需求大,对星上单机各部分产品性能要求也比低轨SAR卫星高出一个数量级。研制团队无成熟技术可借鉴,敢于创造、善于创造的他们设计出满足大功率需求的全新单机产品。 产品从“设计”到“投产”并非易事,其中,最困难的是大功率电缆组件。卫星功率太大,常用的电缆在这颗卫星上都不适用。如何找到合适的组件?面对全新的技术难题,研制团队开展海量的技术调研,对比了多款大功率电缆组件性能,却先后遇到多个问题。 “不能让卫星带着一点儿隐患上天!”卫星设计师们心志坚定。于是卫星总体设计师、载荷设计师们从不同城市集结起来开展方案论证,经过攻关,终于找到解决方案。经过改进的电缆顺利通过各项试验,被安装到卫星上。 协同攻坚,精益求精 轨道精确是确保高轨SAR卫星成像质量的前提。然而,让卫星在离地面36000公里的茫茫宇宙中知道自己的位置有多难?卫星精密定轨团队用了4年的时间,给出了答案。 正如人们日常出行使用导航一样,卫星在天上大多也使用导航卫星来定位。然而,高轨卫星比大多导航卫星轨道高,没有“头顶”导航卫星的指引,定轨精度无法达到SAR卫星需要的标准。 攻克这一难题,不仅能实现高轨SAR卫星的一个关键突破,更能推动技术跨代发展。 为此,五院成立精密定轨攻关团队,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开展调研论证,经过几十次技术研讨、十几轮技术方案迭代和仿真分析,终于找到了将高轨卫星定轨精度提升的低成本、高性能的技术路线,满足应用需求。 全新的方案带来的是全新的产品研制和试验验证。产品研制涉及北京、上海等近10个城市,这就要求精密定轨团队成员们成为“效率达人”。他们往往上午在北京开完技术讨论会,下午出发去另一个城市验收产品,转天迎着朝阳又出现在赶往试验验证的路上,途中还要联系后续的行程计划…… 新产品、新技术也对验证环境提出了新要求。为找到合适的验证环境,研制团队跑遍了多个城市的多个试验场和实验室,设计出一个个巧妙、精密的试验,随后又经过2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新产品的研制和地面验证。 值得信赖,勇于担当 随着卫星各个关键产品、关键技术的落地,陆地探测四号01星逐步从一个设备、一个分系统“集结”成了一个整体。接下来,摆在研制队伍面前的就是面向未来在轨使用如何开展系统级测试验证。 高轨SAR卫星测试几乎零经验可循。测试团队只能学习低轨SAR卫星和高轨通信、导航卫星的测试知识,触类旁通,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梳理并设计研制出一套适用于高轨SAR卫星的测试系统。 陆地探测四号01星的测试一干就是8年。8年来,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始终牢记综合测试是卫星研制的最后一道关卡,将“把好自己的关、站好自己的岗”当作座右铭,将“值得信赖、勇于担当”的精神传承至今。 “总体工作你们放心干,我们测试来保后墙不倒。”这是卫星测试指挥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是8年坚守积累的自信,也是他们为托举“世界首颗”许下的承诺。 通过15年的努力,这支默默耕耘、安静工作的研制团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陆地探测四号01星将满足我国及周边区域防灾减灾及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察等7个行业应用需求,同时还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