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和集团公司相关要求,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持续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发挥好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关键技术攻关、技能传承创新以及传道授业解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五院官微开设专栏,带您走入五院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了解其中的精彩故事。
今天,让我们来到五院529厂王连友技能大师工作室,见证他们在航天器精密加工领域行稳致远的故事。
2012年,王连友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多年以来,工作室根植科研生产一线,持续在航天数控加工领域攻坚克难,带动技术发展,同时注重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做航天数控高技能人才“孵化器”,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之路,勇攀航天器制造技术高峰。
他们是实干家——创新创效解难题
在529厂精密制造中心厂房,一台台自动化加工设备和精密机床正有条不紊地运行,王连友大师指着一个个设备详细介绍,“很多智能制造的方案,都是由大师工作室成员牵头做出来的,解决了我们加工中的不少难题。”一直以来,工作室通过开展技术技能攻关与革新,实施工艺改进、设备改造,促进航天器精密加工能力的不断提升。
卫星结构板是卫星主体结构的重要零部件,近年来,卫星批产化研制带来的结构板需求激增,而此前卫星结构板数控加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生产准备时间长、检验工作量大、过程质量控制难等问题,结构板机加效率低,迫切要求加工模式转型升级。
针对这一问题,工作室广泛交流,集思广益,对结构板机加全流程开展了批产结构板高效加工技术优化研究。通过设计结构板装夹专用工艺装备,减少生产准备流程,使得装夹时间缩减2/3;而针对检验时间长的问题,工作室提出了应用在线测量技术,实现了结构板快速找正和在线检测,检验效率提升90%。“优化加工流程之后的结构板机加效率大幅提升,已经完全满足目前的生产任务需求。通过流程再造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避免了人为失误,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可谓一举三得。”
十几年来,王连友大师工作室不断创新,用一项项科研成果体现着大国工匠的责任与担当。他们针对多功能防热材料高污染、难加工的特性,首创“以磨代铣”的加工方式;他们通过工艺攻关和技术创新,成功研制了嫦娥系列着陆缓冲机构产品;他们与技术人员联合开发实现了机器人自动上下料试点,成功解决了航天单件小批量自动智能生产模式……为生产制造解难题,为创新创效献策略,工作室的创新越来越多,发挥的价值越来越大,他们说:“这就是我们作为技能大师应尽的责任和担当。”每一次攻坚克难之后,工作室成员都很欣慰。
他们是智囊团——排忧解难保质量
凭借丰富的加工经验,大师工作室成员们常常在航天器生产过程中,为大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在新研产品实施过程中,每当遇到任何问题,人人都可以随时请教大师工作室,每名大师也是随叫随到。“有问题找大师”,这几乎成了精密制造中心员工的口头禅。
工作室成员王鹏清楚地记得,中心在建设管接头和埋件自动化生产单元之初,进行得较为艰难,试行一个多月,加工效率无论如何都达不到产线建设指标。于是,工作室大师冯佳林深入一线,白天忙自己的型号任务,下班后则蹲守现场与产线同事一起,一遍遍地核对切削参数、一次次地优化刀具类型,针对不同刀具、不同工步优化切削轨迹……那段时间,冯佳林废寢忘食都在琢磨这个事情,有时候跟人说着话突然冒出来一句“那个切削参数好像有问题”,然后就立刻奔赴现场查看。就这样,在冯佳林的协助下,研制团队终于攻克了加工技术难关,产线的生产效率达到每3分钟完成一件产品,实现预期产线建设目标。
工作室的大师们与各班组成员打成一片,早班会有他们的身影,参与制定当天工作计划;车间厂房的机床旁也有大师的身影,他们巡查巡视现场,帮助员工随时解决各类问题,促进现场质量过程控制能力的提升。工作室的大师们是中心员工的“主心骨”,也是他们的“后墙”。
他们是良师——独特机制育英才
制造中心厂房里,工作室创始人王连友在一面“荣誉丰碑”的展板前,为我们一一介绍这上面的“精英”,脸上掩饰不住的骄傲与自豪。中心的建设离不开人才,航天事业的发展更要后继有人。
随着精密制作机床设备的快速更新迭代和高端智能制造单元建设,越来越要求操作者成为具有全面技能知识和适应能力强的“全才”。为此,工作室创新推出“N+1+M”的技能人才快速培养模式。“N+1+M”即1位被培养人跟随多位(N)高技能技师学习,具备多台(M)数控设备操作能力的培养模式。在对技能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的情况下,“N+1+M”成为了精密制造中心技能人才的“源头活水”。
“N+1”不是按部就班地培养,而是依据个人“能力+愿望”,形成循环赋能与激励牵引双驱动。中心根据学员的不同表现,灵活掌握师傅的指导顺序,给有潜力的学员分配最合适的师傅。有一名新学员有闯劲、敢创新,但是性格稍为急躁,因此,在基础培养结束后,中心破格安排他到特级技师欧志奎门下学习,磨炼他的性格,培养他的细心和责任心。在欧志奎师傅的教导下,他的潜力得以发掘,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
由于中心工作和设备的特殊性,要求员工成为技能知识全面和适应能力强的“全才”。因此,中心精心安排了“1+M”的轮转顺序,让学员尽可能多地接触、学习各种类型数控设备的操作,为其日后成长为复合型全才打下基础。
“N+1+M”培养机制日臻成熟,中心逐步拥有了一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工作室大胆用人,培育新一代技能大师接班人,由他们负责在重大竞赛中全程指导陪同,锻造技术尖兵;在重大型号任务中重点培养,锤炼科研精英,进而孵化高技能人才。十几年来,工作室的“技能大师团队”持续发挥作用,培养了特级技师4人、高级技师15人、技师48人,引领中心在数控技术上勇攀高峰。
铸航天铁骨,育工匠之师。面向未来,王连友技能大师工作室将继续发挥在创新攻关、技艺传承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以精湛技艺,造大国重器,为航天器精密制造的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将更多烙印着“中国制造”的星船送入太空,点亮璀璨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