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距离人类家园最近的天体
寄托着人类的无限神往
嫦娥奔月
是中华民族久远的美好梦想
作为中国尊龙凯时官网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尊龙凯时官网牵头抓总研制了
我国探月工程实施以来的所有探测器
圆满实现了探月工程第一、二步的任务目标
为我国探月工程实施和深空探测领域发展
作出卓越贡献
嫦娥一号树立中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
2001年
由孙家栋院士牵头
启动月球探测相关论证工作
研究院作为中国尊龙凯时官网技术的主力军
率先成立项目办公室
展开月球探测卫星方案的论证
2004年1月23日
温家宝总理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
作为“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
首期绕月工程就是研制和发射探月卫星
嫦娥一号
在叶培建院士的带领下
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研制团队
短短3年
攻克轨道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突破并掌握
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把进军深空探测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创造了中国航天器研制历史上又一个奇迹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发布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
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
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
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
的国家行列
嫦娥二号小行星探测的先遣兵
作为探月工程二期先导星
嫦娥二号卫星试验探月工程二期部分关键技术
深化月球科学探测
在黄江川总师的带领下
研究院研制队伍历经了近三年的艰苦鏖战
攻破一个个技术难题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卫星轨道设计、导航控制、热控、X波段测控
微小相机视频成像等各技术验证项目
均按程序飞行并次次成功
2011年4月1日
嫦娥二号在半年设计寿命周期
全面实现了6大工程目标和4项科学探测任务
获取了一批重要科学数据
2012年4月
嫦娥二号圆满完成
在日—地拉格朗日L2点一个完整周期
的飞行探测
▲嫦娥二号间隔拍摄的图塔蒂斯小行星
2012年12月13日
嫦娥二号与国际编号为4179的图塔蒂斯小行星
由远及近“擦肩而过”
最近交会距离不到1公里
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
成为我国第一个行星际探测器
▲2014年2月14日,嫦娥二号卫星再次刷新我国深空探测最远距离纪录,达到7000万公里
而后
嫦娥二号飞至1亿公里以外
对我国深空探测能力进行了验证
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
2008年3月
探月工程二期立项
与嫦娥一号、二号相比
嫦娥三号探测器
技术跨度大、设计约束多
结构也更为复杂
新技术、新产品达到80%
面对一道道难关
研究院嫦娥三号总指挥张廷新、总设计师孙泽洲
带领只有30出头的年轻队伍迎难而上
2013年12月14日
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
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
并开展巡视勘察和科学探测
▲嫦娥三号两器互拍
2014年1月6日
席大大总书记
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
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
“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
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
嫦娥5T嫦娥五号的“探路先锋”
作为探月工程三部曲中“回”的这部重头戏
最终将携带样品返回地球的返回器
对任务的成败至关重要
我国此前尚没有地球轨道以外的航天器
完成过再入大气层的返回、着陆与回收
在理性创新思维的指引下
研究院对嫦娥五号任务中
高速返回技术根本无法在地面进行模拟的情况
提出了“先行开展一次飞行试验,
验证高速再入返回飞行的可行性”的思路
在工程大总体的决策支持下
飞行试验器孕育而生
担当起嫦娥五号“探路先锋”的重任
提前扫清技术障碍
研究院杨孟飞总师带领团队
突破了轨道设计等6项关键技术
2014年11月1日清晨
为嫦娥五号探路的再入返回试验器
按既定方案平安着陆
验证了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
再入关键技术
实现了中国航天器首次
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
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