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黎明,北京卫星制造厂机电产品事业部数字化制造室主任,他所在的班组被评为“国家级质量信得过班组”,他带领的QC小组连续多年获得航天先进QC小组,他自己也获得过五院质量之星等多项荣誉。2004年入厂,工作十余年,他参与了天宫、天舟等众多型号的舱体结构研制工作,从最开始的小零件、大部件再到整舱、部装,他都严把质量关,近似苛刻。他对主管的每一个型号都烂熟于心,哪怕是一个钢丝螺套的位置也了然于胸。同事们都开玩笑说,胡黎明可以随时把整个舱的研制流程画出来,并讲解得分毫不差,因为他就是一本活的工艺规范。
干型号,他小题大做呵护产品
胡黎明干起型号来是大家公认的最严把关人之一,常常“小题大做”。2012年,他承担了天舟一号密封舱结构工艺研制工作。在天舟一号舱体结构研制过程中,他为每一个零件都量身定制了一套最优的工艺方案,所有的心思都扑在舱体的加工、焊接、测试、试验上,生怕产品研制时出现意外情况。有一次,某桁条零件表面出现异常,由于这小小的异常不影响使用,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熟悉工艺规范的胡黎明却紧抓不放,认为一定是工艺过程出现了问题,存在质量隐患。有人嘀咕他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他却说“咱们做的是航天产品,就得小心再小心”。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连夜细致排查,检查原材料,准备试验件,逐个工序跟产……经过一系列详细分析,发现原来是在零件成型时由于保护不到位,表面受到污染和擦伤,从而影响了阳极氧化后的表面质量,大大降低了氧化层的保护效果,从而造成防腐性能降低,存在尊龙凯时官网环境下氧化腐蚀的隐患。针对质量隐患,胡黎明深入分析,制定了新的成型方案,采用多次成型避免了一次成型应力过大的问题,同时优化模具,改进圆角大小,并在成型过程中对接触表面加保护膜。经过一系列工艺优化和加工响应,新一批的桁条完美无瑕,胡黎明望着高质量的产品,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拓市场,航天品质赢得赞誉
2014年,胡黎明全面负责厂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全向智能装备的研发。面对全新的领域和市场,他秉持航天人一贯 严慎细实的作风,以对待军品的姿态,在航天技术应用产品的质量规范上做到了“军民融合”。
在全向智能装备的市场化推广中,胡黎明立足于航天的品牌效应,旨在通过航天品质将神舟智通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品牌。为此,他协助厂建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专用质量体系,重点制定了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控制程序;着眼于规范设计定型,生产、试验和验收过程,梳理流程,细致规划,带领全向智能移动装备团队开展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定型工作,制定了测试试验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了测试的全面性,充分验证产品的性能。
结合多年的型号工作,胡黎明将宇航制造中好的加工和工艺方法引入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更是首次提出将航天产品的多余物控制及防松处理措施引入全向智能移动产品中,有效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记得在一次交付用户时,他在现场查看验收装车工作,发现车辆底盘上还有细小多余物,且个别螺钉未进行防松处理,为此,他立刻将产品拦下,火速组织进行多余物排查和整车防松检查,并要求全程记录。在他看来,细节决定成败,即便是民用市场项目,它代表的却是航天的技术,质量和文化,如果后期在客户现场发生一些低层次的质量问题,售后所需的人力和物力更大,不如一次把事情做到位,民用产品要产生更多的利润,质量要求并不比航天产品的要求低。最终,该产品得以圆满交付,无故障运行寿命达到预期两倍,极大地减少了交付产品的后期维护成本和投入,获得了用户的好评,打响了神舟智通的知名度,年订单金额达到3000万元。
带团队,“四步法”使质量意识扎根
质量规范的建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共同的信仰追求。胡黎明如今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机电产品事业部数字化制造室主任。作为部门的质量“专家”,他全面抓总部门的质量体系建设,悉心打造出了质量“四步法”,以提升团队的工艺设计质量。第一步抓工艺培训——胡黎明精心筹划,制定了高质量的培训教材,用实际工作中的实例指导青年工艺师稳步前行,既生动又实用;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典型产品的工艺模板,不断完善工艺设计的规范性和指导性,极大地提高了工艺文件的质量。第二步抓工艺方法——他稳中求新,在厂全面布局三维下厂的过程中,他主张模型的精确性,要求工艺师严格核查标注与模型的一致性,并加强各种新型工艺仿真手段的应用,提升改进工艺质量的方法。第三步抓工艺交流——他注重学习平台的建设,针对新材料、复杂型产品提前谋划,成立专项方案小组,制定工艺方案,并通过仿真、加工试验优化工艺方案,实际生产中强调跟产的重要性,并定期组织质量分析与经验分享会,举一反三。第四步抓工艺推广——他言传身教,将自己多年来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记录于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认真批注,细致分析,即使这么多年小本子摞起来已有小山高,也总能精准地找到所需的记录,并将良好的工作习惯推广至整个工艺师团队。有一次舱体组合加工时,由于某支架的装配存在误差,设备安装面加工不出来,主管的青年工艺师束手无策,急得满头大汗,当时正值周末,胡黎明听闻立刻赶到车间,与工艺人员一起复查测量尺寸,重新找正,分析机理,制定加工方案,预测最极限情况。当问题解决后,他安慰青年工艺师,说到“遇事不急,处理宜慎,复查为先,机理清楚,预测全面,及时反馈”,这句话后来也成为指导工艺师团队工作的二十四字真言。
多年来,胡黎明正是采用这“四步法”,建立了团队的质量规范,淬炼了工艺师队伍的质量意识。如今,越来越多的工艺师都成为了工人师傅们眼中的质量规范。